克劳迪奥·阿巴多:修订间差异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
→‎中年与晚年:​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
标签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
內容擴充
标签添加不合規範之跨語言連結 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
第21行: 第21行:
}}
}}


'''克劳迪奥·阿巴多'''({{lang-it|'''Claudio Abbado'''}},{{IPA-it|ˈklaudjo abˈbaːdo}},{{bd|1933年|6月26日|2014年|1月20日|catIdx=Abbado}}<ref>[http://www.apdnews.com/news/63306.html 意大利指挥大师阿巴多逝世] {{Wayback|url=http://www.apdnews.com/news/63306.html |date=20140121204705 }},亚太日报,2014年1月21日</ref><ref name="death">[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1401200405-1.aspx 指揮家阿巴多去世 義各界追思] {{Wayback|url=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1401200405-1.aspx |date=20140122052348 }},中央社,2014年1月20日</ref>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repubblica.it/spettacoli/musica/2014/01/20/news/claudio_abbado-75604884/ |title=存档副本 |accessdate=2014-01-20 |archive-date=2014-01-20 |archive-url=https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140120151308/http://www.repubblica.it/spettacoli/musica/2014/01/20/news/claudio_abbado-75604884/ |dead-url=no }}</ref>),出生于意大利[[米兰]],世界著名[[指挥家]]。
'''克劳迪奥·阿巴多'''({{lang-it|'''Claudio Abbado'''}},{{IPA-it|ˈklaudjo abˈbaːdo}},{{bd|1933年|6月26日|2014年|1月20日|catIdx=Abbado}}<ref>[http://www.apdnews.com/news/63306.html 意大利指挥大师阿巴多逝世] {{Wayback|url=http://www.apdnews.com/news/63306.html |date=20140121204705 }},亚太日报,2014年1月21日</ref><ref name=death>[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1401200405-1.aspx 指揮家阿巴多去世 義各界追思] {{Wayback|url=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1401200405-1.aspx |date=20140122052348 }},中央社,2014年1月20日</ref>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repubblica.it/spettacoli/musica/2014/01/20/news/claudio_abbado-75604884/ |title=存档副本 |accessdate=2014-01-20 |archive-date=2014-01-20 |archive-url=https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140120151308/http://www.repubblica.it/spettacoli/musica/2014/01/20/news/claudio_abbado-75604884/ |dead-url=no }}</ref>),出生于意大利[[米兰]],世界著名[[指挥家]]。


== 生平 ==
== 生平 ==
=== 早年 ===
=== 早年 ===
1933年,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,祖上三代都是艺术家。<br/>1941年,开始学习音乐。<br/>1949年,得到指挥大师[[伯恩斯坦]]鼓励,立志终身从事音乐。<br/>1955年,在米兰[[威尔第音乐学院]]学习作曲和钢琴。<br/>1956年,进入[[维也纳音乐学院]]跟随[[汉斯·斯瓦洛夫斯基|斯瓦洛夫斯基]]学习指挥。<br/>1958年,在美国唐格伍德的库塞维茨基国家指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。<br/>1963年,赴纽约参加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荣获第一名,随后获得[[伦纳德·伯恩斯坦|雷納德·伯恩斯坦]]推荐,在纽约爱乐一个乐季中作为助理指挥。
1933年,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,祖上三代都是艺术家。
1941年,开始学习音乐。
1949年,得到指挥大师[[伯恩斯坦]]鼓励,立志终身从事音乐。
1955年,在米兰[[威尔第音乐学院]]学习作曲和钢琴。
1956年,进入[[维也纳音乐学院]]跟随[[汉斯·斯瓦洛夫斯基|斯瓦洛夫斯基]]学习指挥。
1958年,在美国唐格伍德的库塞维茨基国家指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。
1963年,赴纽约参加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荣获第一名,随后获得[[伦纳德·伯恩斯坦|雷納德·伯恩斯坦]]推荐,在纽约爱乐一个乐季中作为助理指挥。


=== 中年与晚年 ===
=== 職業生涯 ===
1965年,阿巴多在[[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|RIAS]]藝術節(RIAS Festival)的一次演出,偶然由[[赫伯特·冯·卡拉扬]]所得知,卡拉扬邀请阿巴多于當年的[[萨尔茨堡音乐节]]中登台(指揮[[维也纳爱乐乐团]]{{notetag|1965年8月14日,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[[古斯塔夫·馬勒|马勒]]《[[第2號交響曲_(馬勒)|第2號交响曲]]》。}})。同年,他亦完成了英國初登場(指揮哈雷管弦樂團),1966年初次指揮[[伦敦交响乐团]]<ref name=EB>{{harvnb|Hoiberg|2010|p=8}}</ref><ref name=Telegraph>{{cite news |url=https://www.telegraph.co.uk/news/obituaries/10583860/Claudio-Abbado-obituary.html |title=Claudio Abbado – obituary |work=[[每日电讯报|''Telegraph'']] |date=2014-01-20 |access-date=2015-03-22}}</ref>。1975年,阿巴多成為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<ref name=Kozinn>{{cite web |url=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14/01/21/arts/music/claudio-abbado-italian-conductor-dies-at-80.html |title=Claudio Abbado, an Italian Conductor With a Global Reach, Is Dead at 80 |author=Allan Kozinn |date=2014-01-20 |work=[[纽约时报|''The New York Times'']] |access-date=2014-09-07 |language=en}}</ref>,1979年後陞任首席指揮(接替[[安德烈·普列文]])<ref name=iww3/><ref name=Kozinn/>,1987年卸職{{notetag|除了首席指揮的職務外,他於1984年之後亦兼任該團音樂總監,直到1987年離任為止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lso.co.uk/more/news/126-claudio-abbado-1933-2014|title = Claudio Abbado obituary |access-date=2016-03-06}}</ref>。}}。
偶然,指挥大师[[卡拉扬]]在电视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挥,遂邀请他于1965年8月14日到[[萨尔茨堡音乐节]]中指挥[[维也纳爱乐乐团]]演出[[古斯塔夫·馬勒|马勒]]《第二交响曲》,这次成功的演出是阿巴多职业上的转折点。


1969年,阿巴多成为[[斯卡拉歌剧院]]乐团首席指挥,繼而在1972年成為音樂總監,1976年改任藝術總監<ref name=auto>{{cite book |title=Musicians since 1900: performers in concert and opera |last=Ewen |first=David |isbn=0824205650 |edition=First |location=New York |oclc=4194793 |year=1978 |url-access=registration |url=https://archive.org/details/musicianssince1900ewen }}</ref>。在斯卡拉任內,阿巴多令樂季時間增加至四個月長,並致力於向藍領階級與學生提供平價的演出節目。此外,除了傳統劇目之外,他亦引入了當代劇作家如[[路易吉·达拉皮科拉|达拉皮科拉]]、[[路易吉·诺诺|诺诺]]等人之作品。1976年,斯卡拉劇院在阿巴多的率領下前往華盛頓特區,為美國的200年國慶演出<ref>{{harvnb|Ewen|1978|pp=2–3}}</ref>。1982年,「斯卡拉愛樂樂團」(Filarmonica della Scala)成立,專責管弦樂曲目的演出活動。直到1986年為止,阿巴多與斯卡拉劇院皆保持著密切且良好的互動<ref name=iww3>{{harvnb|Europa Publications|1996|p=2}}</ref>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s://www.chicagotribune.com/entertainment/ct-xpm-2014-01-20-chi-claudio-abbado-dead-20140120-story.html |title=Claudio Abbado, former CSO principal guest conductor, dies at 80 |last=Rhein |first=John von |website=Chicago Tribune |language=en-US |access-date=2019-09-28}}</ref>。
1968年,成为[[斯卡拉歌剧院]]乐团首席指挥。

1971年,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签订终身指挥合约。
自1971年起,阿巴多與与[[维也纳爱乐乐团]]開始有所往來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biography/Claudio-Abbado |title=Claudio Abbado {{!}} Italian music director |website=Encyclopedia Britannica |language=en |access-date=2019-09-28}}</ref>,1973年,率领乐团在[[日本]]、[[韩国]]、[[中国]]等地巡回。1986年至1991年間,阿巴多擔任[[维也纳国立歌剧院]]音樂總監<ref name=iww3/><ref name=NPR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npr.org/sections/deceptivecadence/2014/01/21/264506409/tracing-the-career-of-claudio-abbado-a-consummate-conductor |title=Abbado obituary |access-date=2019-03-07}}</ref>,並兩度在[[维也纳新年音乐会]]執棒(1988年、1991年)。
1973年,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在[[日本]]、[[韩国]]、[[中国]]巡回演出。

1979年,接替[[普列文]]出任[[伦敦交响乐团]]首席指挥。
除上述工作外,早期的阿巴多以經常與年輕樂手合作而著名,他是1978年所組成的[[歐盟青年管弦樂團|歐洲共同體管弦樂團]]的發起人及音樂總監,亦於1988年組成[[古斯塔夫·马勒青年管弦乐团|馬勒青年管弦樂團]]<ref name=iww3/><ref name=Service/>{{notetag|年輕的歐洲演奏菁英在此二團得以親炙阿巴多之丰采,之後則可接軌[[欧洲室内乐团]]、馬勒室內樂團等,他們當中的大部分皆能與阿巴多保持長期的事業互動<ref name=Service/><ref>{{cite web |author=Andrew Clements |url=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music/2007/aug/24/proms2007.proms |title=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/Abbado |work=[[衛報|''The Guardian'']] |date=2007-08-24 |access-date=2014-09-07}}</ref>。}}。
[[File:Claudio Abbado 2008.jpg|缩略图|2008年]]

1981年,成为[[欧洲室内乐团]]艺术顾问。
美國方面,1968年10月7日,阿巴多在紐約[[大都會歌劇院]]初次登場{{notetag|所指揮的劇目是[[朱塞佩·威尔第|威尔第]]的《[[唐·卡洛]]》。}}。1982至85年間,他是[[芝加哥交响乐团]]的首席客座指揮。八〇年代,曾有阿巴多將繼承[[纽约爱乐|纽约爱乐乐团]]指揮的傳聞<ref name=NPR/>,惟並未成真。
1982年,创办了[[斯卡拉爱乐乐团]]。

1986年,出任[[维也纳国家歌剧院]]音乐总监。
;柏林時期
1989年,接替[[卡拉扬]]出任[[柏林爱乐乐团]]首席指挥<ref name="BPO">{{en}}{{cite web|url=http://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/en/history/claudio-abbado/|title=The era of Claudio Abbado - Berliner Philharmoniker|publisher=Berliner Philharmoniker|accessdate=2014-01-21|archive-date=2014-02-01|archive-url=https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140201231419/http://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/en/history/claudio-abbado/|dead-url=no}}</ref>。
1966年12月,阿巴多初次指揮[[柏林爱乐乐团]],繼而在1989年客席指揮該團。樂團團員在卡拉揚逝世後,票選阿巴多繼任首席指揮一職(兼任藝術總監)<ref name="BPO">{{en}}{{cite web|url=http://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/en/history/claudio-abbado/|title=The era of Claudio Abbado - Berliner Philharmoniker|publisher=Berliner Philharmoniker|accessdate=2014-01-21|archive-date=2014-02-01|archive-url=https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140201231419/http://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/en/history/claudio-abbado/|dead-url=no}}</ref><ref name=iww3/><ref>{{harvnb|Ross|2001}}</ref>。任內的阿巴多一秉其路線,大力推廣並支持當代音樂,在節目中引入[[利盖蒂·捷尔吉|利盖蒂]]、[[皮埃尔·布莱兹|布莱兹]]等人的作品。1994年起,執掌[[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]]<ref name=iww3/>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abbadiani.it/abbadiani/en/biography/ |title=Claudio Abbado: a career : CAI — Club Abbadiani Itineranti |website=abbadiani.it |access-date=2019-09-28}}</ref>。
2000年,罹患胃癌。

2002年,在[[柏林爱乐乐团]]的岗位上退任<ref name="BPO"/>。
1998年,阿巴多宣布將在約滿後(2002年)離任<ref name="BPO"/><ref>{{cite web |author=Alan Riding |url=https://www.nytimes.com/1999/06/24/arts/simon-rattle-will-direct-the-berlin-philharmonic.html |title=Simon Rattle Will Direct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|work=''The New York Times'' |date=1999-06-24 |access-date=2015-03-22}}</ref>。2000年,他被診斷患有胃癌<ref>{{cite web |author=Daniel J Wakin |url=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07/09/07/arts/music/07abba.html |title=Abbado, Ill, Cancels Appearances |work=''The New York Times'' |date=2007-09-07 |access-date=2014-09-07}}</ref>,必須摘除部分的消化器官以抑制病況<ref name=Service>{{cite web |author=Tom Service |url=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music/2007/aug/22/classicalmusicandopera.proms2007 |title=The Maestro |work=''The Guardian'' |date=2007-08-22 |access-date=2014-09-07 }}</ref>。在柏林任期的末期,多次因為健康因素而不得不取消演出行程<ref name=ilpost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ilpost.it/2014/01/20/live-morte-claudio-abbado/ |title=La morte di Claudio Abbado |work=[[:it:Il Post|''Il Post'']] |date=2014-01-20 |access-date=2014-09-07}}</ref>。
2002年,經療養後復出,並出任[[琉森節慶管弦樂團|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]]藝術總監。

2013年8月30日,總統[[乔治·纳波利塔诺]]任命阿巴多為[[終身參議員]]。
;晚年
2014年1月20日,于[[博洛尼亚]]的家中去世,享年80岁<ref name="death"/>。
2002年,經療養後復出,並出任[[琉森節慶管弦樂團|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]]藝術總監。該團是琉森音樂節的駐院團體,由阿巴多親近的馬勒室內樂團團員為骨幹,並廣徵一線職業樂團首席演奏家、各領域傑出獨奏家加入。

阿巴多於2004年再次指揮柏林愛樂,曲目為[[古斯塔夫·馬勒|馬勒]][[第6號交響曲_(馬勒)|第6號交響曲]],這次演出後來以現場錄音的方式發行<ref>{{cite web |author=David Gutman |url=http://www.gramophone.co.uk/review/mahler-symphony-no-6-11 |title=Mahler Symphony No 6 |work=[[留聲機_(雜誌)|''Gramophone'']] |date=2005 |access-date=2015-03-22}}</ref>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s://www.festival-colmar.com/en/the-festival/claudio-abbado |title=Claudio Abbado |website=www.festival-colmar.com |access-date=2019-09-28}}</ref>,受到好評。此外他亦於2004年起擔任義大利莫扎特管弦樂團(Orchestra Mozart)之藝術總監、音樂總監<ref name=ilpost/>,並與委內瑞拉的新興團體[[西蒙·玻利瓦交響樂團]]有所互動<ref>{{cite web |author=Charlotte Higgins |url=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music/2006/nov/24/classicalmusicandopera |title=Land of hope and glory |work=''The Guardian'' |date=2006-11-24 |access-date=2014-09-07}}</ref>。
[[File:Claudio Abbado 2008.jpg|缩略图|2008年的阿巴多]]

2014年1月20日,于[[博洛尼亚]]的家中去世,享年80<ref name=death/>。一週後,斯卡拉愛樂在[[丹尼尔·巴伦博伊姆]]的指揮下,於空曠無人的斯卡拉劇院奏響[[路德维希·范·贝多芬|贝多芬]][[第3號交響曲_(貝多芬)|第3號交響曲]]之葬禮行進曲,以為緬懷紀念,群眾則在院外的廣場向大師致意<ref>{{cite web |author=Lizzy Davies |url=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music/2014/jan/27/daniel-barenboim-la-scala-tribute-claudio-abbado |title=Daniel Barenboim leads La Scala's last tribute to Claudio Abbado |work=''The Guardian'' |date=2014-01-27 |access-date=2015-04-04}}</ref>。

阿巴多葬於瑞士{{le|菲克斯谷|Val Fex}}。

== 作品 ==
=== 商業錄音 ===
阿巴多與Decca、DG、Columbia與EMI等一線大廠均有合作,他的歌劇作品特別受到歡迎,曾為他贏得金音叉獎(1966年及1967年)、法國唱片大獎(1967年)<ref name=Ew-3>{{harvnb|Ewen|1978|p=3}}</ref>。他亦是德國唱片大獎(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,1968年)、愛迪生獎(1968年)以及[[葛萊美獎]](1997年、2005年)等主要唱片獎項的得主。
{{expand section}}

=== 影像 ===
* 199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
* 紀錄片''Claudio Abbado, Hearing the silence''

== 獲獎與榮譽 ==
* 庫塞維茲基獎,1958年<ref name=Telegraph/>
* 義大利一等騎士大十字勳章,1984年7月12日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s://www.quirinale.it/onorificenze/insigniti/14651 |title=ABBADO Claudio |website=Le onorificenze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 |access-date=2019-01-16 |language=it}}</ref>
* 馬勒獎,1985年<ref name=EWB3>{{cite encyclopedia |url=https://www.encyclopedia.com/people/literature-and-arts/music-history-composers-and-performers-biographies/claudio-abbado |title=Claudio Abbado |encyclopedia=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|year=2004 |publisher=Gale |access-date=2019-01-16}}</ref>
* 法國二等大十字勳章,1986年<ref name=EWB3/>
* [[恩斯特·冯·西门子音乐奖|西門子獎]],1994年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evs-musikstiftung.ch/en/prize/prize/archive/prize-winner-archive.html |title=Prize Winner Archive |date=2019 |website=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 |access-date=2019-01-16}}</ref><ref>{{cite news |last=Pasles |first=Chris |date=2014-01-21 |title=Electrifying Italian conductor |url=https://www.newspapers.com/clip/51650641/abbado/ |work=[[洛杉磯時報|''The Los Angeles Times'']] |location=Los Angeles |page=13 |via=Newspapers.com |access-date=2020-05-19}}</ref><ref>{{cite news |last=Rhein |first=John von |date=2014-01-21 |title=World-famous maestro valued for his refinement |url=https://www.newspapers.com/clip/51651567/abbado-obituary/ |work=''The Morning Call'' |location=Allentown, Pennsylvania |page=A15 |via=Newspapers.com |access-date=2020-05-19}}</ref>
* 波蘭文化與藝術功勳獎章,1997年1月13日<ref name=iww3/><ref>{{cite web| title=ABBADO Claudio |url=https://www.quirinale.it/onorificenze/insigniti/14651 |access-date=2019-01-16 |website=Le onorificenze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 |language=it }}</ref>
* 德國[[联邦十字勋章|星級肩帶大十字勳章]],2002年<ref>{{Cite web| title=Bundesverdienstkreuz für Abbado |url=https://www.klassikakzente.de/claudioabbado/news-und-rezensionen/bundesverdienstkreuz-fuer-abbado-65383 |access-date=2020-10-07 |website=www.klassikakzente.de |language=de }}</ref>
* 高松宮紀念賞,2003年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praemiumimperiale.org/en/laureate-en/laureates-en/abbado-en |title=Claudio Abbado |website=Praemium Imperiale |language=en-gb |access-date=2019-01-16 }}</ref>
* 英國皇家愛樂協會金牌獎,2003年<ref>{{cite news |url=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music/2014/jan/20/claudio-abbado-italian-conductor-dies |title=Claudio Abbado: 'one of the greatest musicians of the past 50 years' |last=Brown |first=Mark |date=2014-01-20 |work=''The Guardian'' |access-date=16 January 2019 |last2=Tilden |first2=Imogen |language=en-GB |issn=0261-3077 |last3=Davies |first3=Lizzy}}</ref>
* [[沃爾夫藝術獎|沃爾夫獎]],2008年<ref>{{Cite web |date=2018-12-11 |title=Claudio Abbado |url=https://wolffund.org.il/2018/12/11/claudio-abbado/ |access-date=2020-10-07 |website=Wolf Foundation |language=en-US }}</ref>
* 義大利參議院終身參議員,2013年8月30日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senato.it/leg/17/BGT/Schede/Attsen/00030509.htm |title=senato.it – Scheda di attività di Claudio ABBADO – XVII Legislatura |website=www.senato.it |language=it |access-date=2018-06-21 }}</ref>
* 維也納愛樂樂團金環獎、尼可萊獎<ref name="Hofmann">{{cite web |author=Paul Hoffmann |url=https://www.nytimes.com/1987/03/01/arts/how-claudio-abbado-wins-ovations-in-vienna.html |title=How Claudio Abbado Wins Ovations in Vienna |work=''The New York Times'' |date=1987-03-01 |access-date=2015-03-22}}</ref>

此外,费拉拉、劍橋、亞伯丁<ref name=iww3/>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s://www.deutschegrammophon.com/us/album/claudio-abbado-editions.html |title=Claudio Abbado Editions – Deutsche Grammophon |website=www.deutschegrammophon.com |access-date=2019-09-28 }}</ref>、哈瓦那等地的多個大學與學術機構皆授予阿巴多榮譽博士的頭銜。


== 評價 ==
== 評價 ==
第56行: 第83行:


;正面評價
;正面評價
* 阿巴多的才華早就引起[[卡拉揚]]的注意及賞識,{{cn|他在世時曾經說:「當今年輕一輩的指揮家中,就屬阿巴多和[[祖賓·梅塔|梅塔]]最優秀」}}

{{cn|阿巴多的支持者認為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是對[[作曲家]]的尊重,把樂曲內容準確的呈現,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為「第二個[[托斯卡尼尼]]」}}。
{{cn|阿巴多的支持者認為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是對[[作曲家]]的尊重,把樂曲內容準確的呈現,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為「第二個[[托斯卡尼尼]]」}}。

阿巴多上任[[倫敦交響樂團]]後,成功挽救了當時質素低下的百年老牌樂團,令[[倫敦交響樂團]]起死回生,並能於後來{{cn|與[[柏林愛樂樂團]]及[[維也納愛樂樂團]]並稱歐洲三大樂團}}。

雖然阿巴多並沒有如[[柏林愛樂樂團]]前幾任首席指揮那樣致力訓練樂團,但是他卻大大擴增了樂團的曲目範圍,與新派作曲家合作亦較頻繁。


另外,阿巴多近幾年錄製的唱片較以往受歡迎,尤其是他與[[琉森節日管弦樂團]]合作錄製的[[古斯塔夫·馬勒|馬勒]][[第2號交響曲 (馬勒)|《第二交響曲》]]更被普遍認為是該樂曲其中一個最出色的版本,{{cn|樂評家[[李歐梵]]教授在《我的音樂往事》一書中提到他曾被此錄音感動至流淚}}。
另外,阿巴多近幾年錄製的唱片較以往受歡迎,尤其是他與[[琉森節日管弦樂團]]合作錄製的[[古斯塔夫·馬勒|馬勒]][[第2號交響曲 (馬勒)|《第二交響曲》]]更被普遍認為是該樂曲其中一個最出色的版本,{{cn|樂評家[[李歐梵]]教授在《我的音樂往事》一書中提到他曾被此錄音感動至流淚}}。

阿巴多亦以經常與年輕樂手合作而著名,他是1978年所組成的歐盟青年管弦樂團的發起人及音樂總監,亦於1986年組成馬勒青年管弦樂團。


;負面評價
;負面評價
第73行: 第96行:
{{cn|此外,亦有人認為阿巴多的指揮動作即興性太強,令人難以捉摸。}}
{{cn|此外,亦有人認為阿巴多的指揮動作即興性太強,令人難以捉摸。}}


== 軼聞 ==
== 影響 ==
2006年起,「克劳迪奥·阿巴多作曲獎」(Claudio Abbado Kompositionspreis)由柏林愛樂樂團開辦,旨在獎勵當代音樂創作。該獎項繼而於2006年、2010年、2014年續辦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s://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/en/academy/claudio-abbado-composition-prize/ |title=Claudio Abbado Composition Prize {{!}}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|last=Philharmoniker |first=Berliner |website=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 |language=en |access-date=2019-09-28}}</ref>。
* 阿巴多的才華早就引起[[卡拉揚]]的注意及賞識,他在世時曾經說:「當今年輕一輩的指揮家中,就屬阿巴多和[[祖賓·梅塔|梅塔]]最優秀」。


== 個人生活 ==
* 2007年9月,阿巴多由於其醫生的建議,宣佈停止參與所有的指揮活動。但兩個月後,他又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亞指揮了。
阿巴多於1956年與歌者Giovanna Cavazzoni{{譯名請求}}結為連理,他們育有一子一女<ref name=Nice4>{{cite web |author=David Nice |url=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music/2014/jan/20/claudio-abbado |title=Claudio Abbado obituary |work=''The Guardian'' |date=2014-01-20 |access-date=2014-09-07}}</ref><ref>{{cite web |author=Paolo di Stefano |url=http://www.corriere.it/cronache/11_maggio_09/cavazzoni-vidas-distefano_6f4d8cd6-7a15-11e0-a5b9-91021abd11c5.shtml |title=Giovanna Cavazzoni |work= Corriere della Serra |date=2011-05-09 |access-date=2014-09-07}}</ref>,這一段婚姻以離婚作收。阿巴多與Gabriella Cantalupi{{譯名請求}}梅開二度,亦有一子。

阿巴多與小提琴家{{le|維多利亞·穆洛娃|Viktoria Mullova}}曾有短暫的關係,兩人亦有一子<ref name=Nice4/><ref>{{cite web |author=Tim Ashley |url=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friday_review/story/0,3605,431917,00.html |title=And This One's by the Bee Gees |work=''The Guardian'' |date=2011-02-02 |access-date=2014-09-07}}</ref>。

阿巴多的姪子羅伯特亦是一名指揮。

== 註釋 ==
{{notefoot}}


== 參考資料 ==
== 參考資料 ==
;參照
;參照
{{reflist}}
{{reflist|2}}

;文獻
* {{cite encyclopedia |editor=Europa Publications |encyclopedia=The International Who's Who: 1996–97 |edition=60th |year=1996 |publisher=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 |location=London, UK |isbn=1-85743-021-2 |title=Abbado, Claudio }}
* {{cite encyclopedia |editor-last=Ewen |editor-first=David |encyclopedia=Musicians Since 1900: Performers in Concert and Opera |publisher=The H. W. Wilson Company |location=New York, NY |year=1978 |isbn=0-8242-0565-0 |lccn=78012727 |title=Claudio Abbado |pages=[https://archive.org/details/musicianssince1900ewen/page/1 1–3] |url=https://archive.org/details/musicianssince1900ewen/page/1}}
* {{cite encyclopedia |editor-last=Hoiberg |editor-first=Dale H. |encyclopedia=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|title=Abbadio, Claudio |edition=15th |year=2010 |publisher=Encyclopædia Britannica, Inc. |volume=I: A-Ak – Bayes |location=Chicago, Illinois |isbn=978-1-59339-837-8 |url=https://archive.org/details/newencyclopaedia2009ency}}
* {{cite journal |last=Ross |first=Alex |title=Beethoven Unbound |url=http://www.therestisnoise.com/2004/05/abbados_beethov.html |journal=The New Yorker |date=2001-10-22 |access-date=2014-09-07 |archive-date=2014-10-09 |archive-url=https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141009182708/http://www.therestisnoise.com/2004/05/abbados_beethov.html |volume=77 |issue=32 |pages=83–85 |issn=0028-792X |deadurl=yes }}


== 參見 ==
== 參見 ==

2021年2月7日 (日) 04:20的版本

克劳迪奥·阿巴多
音乐家
出生Claudio Abbado
(1933-06-26)1933年6月26日
 義大利王國米蘭
逝世2014年1月20日(2014歲—01—20)(80歲)
 義大利博洛尼亞
职业指挥
音乐类型古典音乐
活跃年代1959年 - 2013年
唱片公司DG

克劳迪奥·阿巴多義大利語Claudio Abbado義大利語發音:[ˈklaudjo abˈbaːdo],1933年6月26日—2014年1月20日[1][2][3]),出生于意大利米兰,世界著名指挥家

生平

早年

1933年,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,祖上三代都是艺术家。
1941年,开始学习音乐。
1949年,得到指挥大师伯恩斯坦鼓励,立志终身从事音乐。
1955年,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。
1956年,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跟随斯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。
1958年,在美国唐格伍德的库塞维茨基国家指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。
1963年,赴纽约参加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荣获第一名,随后获得雷納德·伯恩斯坦推荐,在纽约爱乐一个乐季中作为助理指挥。

職業生涯

1965年,阿巴多在RIAS藝術節(RIAS Festival)的一次演出,偶然由赫伯特·冯·卡拉扬所得知,卡拉扬邀请阿巴多于當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中登台(指揮维也纳爱乐乐团[註 1])。同年,他亦完成了英國初登場(指揮哈雷管弦樂團),1966年初次指揮伦敦交响乐团[4][5]。1975年,阿巴多成為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[6],1979年後陞任首席指揮(接替安德烈·普列文[7][6],1987年卸職[註 2]

1969年,阿巴多成为斯卡拉歌剧院乐团首席指挥,繼而在1972年成為音樂總監,1976年改任藝術總監[9]。在斯卡拉任內,阿巴多令樂季時間增加至四個月長,並致力於向藍領階級與學生提供平價的演出節目。此外,除了傳統劇目之外,他亦引入了當代劇作家如达拉皮科拉诺诺等人之作品。1976年,斯卡拉劇院在阿巴多的率領下前往華盛頓特區,為美國的200年國慶演出[10]。1982年,「斯卡拉愛樂樂團」(Filarmonica della Scala)成立,專責管弦樂曲目的演出活動。直到1986年為止,阿巴多與斯卡拉劇院皆保持著密切且良好的互動[7][11]

自1971年起,阿巴多與与维也纳爱乐乐团開始有所往來[12],1973年,率领乐团在日本韩国中国等地巡回。1986年至1991年間,阿巴多擔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樂總監[7][13],並兩度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執棒(1988年、1991年)。

除上述工作外,早期的阿巴多以經常與年輕樂手合作而著名,他是1978年所組成的歐洲共同體管弦樂團的發起人及音樂總監,亦於1988年組成馬勒青年管弦樂團[7][14][註 3]

美國方面,1968年10月7日,阿巴多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初次登場[註 4]。1982至85年間,他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揮。八〇年代,曾有阿巴多將繼承纽约爱乐乐团指揮的傳聞[13],惟並未成真。

柏林時期

1966年12月,阿巴多初次指揮柏林爱乐乐团,繼而在1989年客席指揮該團。樂團團員在卡拉揚逝世後,票選阿巴多繼任首席指揮一職(兼任藝術總監)[16][7][17]。任內的阿巴多一秉其路線,大力推廣並支持當代音樂,在節目中引入利盖蒂布莱兹等人的作品。1994年起,執掌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[7][18]

1998年,阿巴多宣布將在約滿後(2002年)離任[16][19]。2000年,他被診斷患有胃癌[20],必須摘除部分的消化器官以抑制病況[14]。在柏林任期的末期,多次因為健康因素而不得不取消演出行程[21]

晚年

2002年,經療養後復出,並出任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藝術總監。該團是琉森音樂節的駐院團體,由阿巴多親近的馬勒室內樂團團員為骨幹,並廣徵一線職業樂團首席演奏家、各領域傑出獨奏家加入。

阿巴多於2004年再次指揮柏林愛樂,曲目為馬勒第6號交響曲,這次演出後來以現場錄音的方式發行[22][23],受到好評。此外他亦於2004年起擔任義大利莫扎特管弦樂團(Orchestra Mozart)之藝術總監、音樂總監[21],並與委內瑞拉的新興團體西蒙·玻利瓦交響樂團有所互動[24]

2008年的阿巴多

2014年1月20日,于博洛尼亚的家中去世,享年80[2]。一週後,斯卡拉愛樂在丹尼尔·巴伦博伊姆的指揮下,於空曠無人的斯卡拉劇院奏響贝多芬第3號交響曲之葬禮行進曲,以為緬懷紀念,群眾則在院外的廣場向大師致意[25]

阿巴多葬於瑞士菲克斯谷英语Val Fex

作品

商業錄音

阿巴多與Decca、DG、Columbia與EMI等一線大廠均有合作,他的歌劇作品特別受到歡迎,曾為他贏得金音叉獎(1966年及1967年)、法國唱片大獎(1967年)[26]。他亦是德國唱片大獎(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,1968年)、愛迪生獎(1968年)以及葛萊美獎(1997年、2005年)等主要唱片獎項的得主。

影像

  • 199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
  • 紀錄片Claudio Abbado, Hearing the silence

獲獎與榮譽

此外,费拉拉、劍橋、亞伯丁[7][39]、哈瓦那等地的多個大學與學術機構皆授予阿巴多榮譽博士的頭銜。

評價

阿巴多的指挥尊重原谱,非常有生气。他最拿手的曲目是德国、奥地利作曲家的大型管弦乐作品。录有贝多芬交响曲(DG)、孟德爾頌交响曲(DG)、马勒交响曲(DG)。

正面評價
  • 阿巴多的才華早就引起卡拉揚的注意及賞識,他在世時曾經說:「當今年輕一輩的指揮家中,就屬阿巴多和梅塔最優秀」[來源請求]

阿巴多的支持者認為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是對作曲家的尊重,把樂曲內容準確的呈現,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為「第二個托斯卡尼尼[來源請求]

另外,阿巴多近幾年錄製的唱片較以往受歡迎,尤其是他與琉森節日管弦樂團合作錄製的馬勒《第二交響曲》更被普遍認為是該樂曲其中一個最出色的版本,樂評家李歐梵教授在《我的音樂往事》一書中提到他曾被此錄音感動至流淚[來源請求]

負面評價

部分樂迷認為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令樂曲變得較為沉悶乏味,演繹大型編制的樂曲並不理想,只適合指揮一些小品。[來源請求]

與此同時,有樂迷指出阿巴多接任成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後,並沒有致力於訓練樂團,以致該團的素質下降。[來源請求]不過,亦有許多人對此持相反之意見。[來源請求]

此外,亦有人認為阿巴多的指揮動作即興性太強,令人難以捉摸。[來源請求]

影響

2006年起,「克劳迪奥·阿巴多作曲獎」(Claudio Abbado Kompositionspreis)由柏林愛樂樂團開辦,旨在獎勵當代音樂創作。該獎項繼而於2006年、2010年、2014年續辦[40]

個人生活

阿巴多於1956年與歌者Giovanna Cavazzoni[譯名請求]結為連理,他們育有一子一女[41][42],這一段婚姻以離婚作收。阿巴多與Gabriella Cantalupi[譯名請求]梅開二度,亦有一子。

阿巴多與小提琴家維多利亞·穆洛娃英语Viktoria Mullova曾有短暫的關係,兩人亦有一子[41][43]

阿巴多的姪子羅伯特亦是一名指揮。

註釋

  1. ^ 1965年8月14日,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马勒第2號交响曲》。
  2. ^ 除了首席指揮的職務外,他於1984年之後亦兼任該團音樂總監,直到1987年離任為止[8]
  3. ^ 年輕的歐洲演奏菁英在此二團得以親炙阿巴多之丰采,之後則可接軌欧洲室内乐团、馬勒室內樂團等,他們當中的大部分皆能與阿巴多保持長期的事業互動[14][15]
  4. ^ 所指揮的劇目是威尔第的《唐·卡洛》。

參考資料

參照
  1. ^ 意大利指挥大师阿巴多逝世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亚太日报,2014年1月21日
  2. ^ 2.0 2.1 指揮家阿巴多去世 義各界追思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中央社,2014年1月20日
  3. ^ 存档副本. [2014-01-20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-01-20). 
  4. ^ Hoiberg 2010,第8頁
  5. ^ 5.0 5.1 Claudio Abbado – obituary. Telegraph. 2014-01-20 [2015-03-22]. 
  6. ^ 6.0 6.1 Allan Kozinn. Claudio Abbado, an Italian Conductor With a Global Reach, Is Dead at 80. The New York Times. 2014-01-20 [2014-09-07] (英语). 
  7. ^ 7.0 7.1 7.2 7.3 7.4 7.5 7.6 7.7 Europa Publications 1996,第2頁
  8. ^ Claudio Abbado obituary. [2016-03-06]. 
  9. ^ Ewen, David. Musicians since 1900: performers in concert and opera需要免费注册 First. New York. 1978. ISBN 0824205650. OCLC 4194793. 
  10. ^ Ewen 1978,第2–3頁
  11. ^ Rhein, John von. Claudio Abbado, former CSO principal guest conductor, dies at 80. Chicago Tribune. [2019-09-28] (美国英语). 
  12. ^ Claudio Abbado | Italian music director. Encyclopedia Britannica. [2019-09-28] (英语). 
  13. ^ 13.0 13.1 Abbado obituary. [2019-03-07]. 
  14. ^ 14.0 14.1 14.2 Tom Service. The Maestro. The Guardian. 2007-08-22 [2014-09-07]. 
  15. ^ Andrew Clements.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/Abbado. The Guardian. 2007-08-24 [2014-09-07]. 
  16. ^ 16.0 16.1 (英文)The era of Claudio Abbado - Berliner Philharmoniker. Berliner Philharmoniker. [2014-01-21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-02-01). 
  17. ^ Ross 2001
  18. ^ Claudio Abbado: a career : CAI — Club Abbadiani Itineranti. abbadiani.it. [2019-09-28]. 
  19. ^ Alan Riding. Simon Rattle Will Direct The Berlin Philharmonic. The New York Times. 1999-06-24 [2015-03-22]. 
  20. ^ Daniel J Wakin. Abbado, Ill, Cancels Appearances. The New York Times. 2007-09-07 [2014-09-07]. 
  21. ^ 21.0 21.1 La morte di Claudio Abbado. Il Post. 2014-01-20 [2014-09-07]. 
  22. ^ David Gutman. Mahler Symphony No 6. Gramophone. 2005 [2015-03-22]. 
  23. ^ Claudio Abbado. www.festival-colmar.com. [2019-09-28]. 
  24. ^ Charlotte Higgins. Land of hope and glory. The Guardian. 2006-11-24 [2014-09-07]. 
  25. ^ Lizzy Davies. Daniel Barenboim leads La Scala's last tribute to Claudio Abbado. The Guardian. 2014-01-27 [2015-04-04]. 
  26. ^ Ewen 1978,第3頁
  27. ^ ABBADO Claudio. Le onorificenze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. [2019-01-16] (意大利语). 
  28. ^ 28.0 28.1 Claudio Abbado.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. Gale. 2004 [2019-01-16]. 
  29. ^ Prize Winner Archive. 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. 2019 [2019-01-16]. 
  30. ^ Pasles, Chris. Electrifying Italian conductor. The Los Angeles Times (Los Angeles). 2014-01-21: 13 [2020-05-19] –通过Newspapers.com. 
  31. ^ Rhein, John von. World-famous maestro valued for his refinement. The Morning Call (Allentown, Pennsylvania). 2014-01-21: A15 [2020-05-19] –通过Newspapers.com. 
  32. ^ ABBADO Claudio. Le onorificenze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. [2019-01-16] (意大利语). 
  33. ^ Bundesverdienstkreuz für Abbado. www.klassikakzente.de. [2020-10-07] (德语). 
  34. ^ Claudio Abbado. Praemium Imperiale. [2019-01-16] (英国英语). 
  35. ^ Brown, Mark; Tilden, Imogen; Davies, Lizzy. Claudio Abbado: 'one of the greatest musicians of the past 50 years'. The Guardian. 2014-01-20 [16 January 2019]. ISSN 0261-3077 (英国英语). 
  36. ^ Claudio Abbado. Wolf Foundation. 2018-12-11 [2020-10-07] (美国英语). 
  37. ^ senato.it – Scheda di attività di Claudio ABBADO – XVII Legislatura. www.senato.it. [2018-06-21] (意大利语). 
  38. ^ Paul Hoffmann. How Claudio Abbado Wins Ovations in Vienna. The New York Times. 1987-03-01 [2015-03-22]. 
  39. ^ Claudio Abbado Editions – Deutsche Grammophon. www.deutschegrammophon.com. [2019-09-28]. 
  40. ^ Philharmoniker, Berliner. Claudio Abbado Composition Prize | Berliner Philharmoniker. 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. [2019-09-28] (英语). 
  41. ^ 41.0 41.1 David Nice. Claudio Abbado obituary. The Guardian. 2014-01-20 [2014-09-07]. 
  42. ^ Paolo di Stefano. Giovanna Cavazzoni. Corriere della Serra. 2011-05-09 [2014-09-07]. 
  43. ^ Tim Ashley. And This One's by the Bee Gees. The Guardian. 2011-02-02 [2014-09-07]. 
文獻

參見

外部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