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到内容

维基百科:《求闻》/2019年/对《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》一文之分析解读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2019年8月
观点

第七卷

对《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》一文之分析解读


邱文

中国大陆是中文维基百科的发起地。自2002年中国大陆编者Ghyll做出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笔实质性编辑,中文维基百科目前的条目数量已经超过106万篇。2003年,《中国计算机教育报》对大陆的维基百科运动进行了中文地区的首笔报道,翌年2月15日起,《新周刊》等中国大陆媒体对中文维基百科进行了一系列报道。与此相对的是,中文维基百科直到2004年3月和2006年2月才分别进入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媒体的曝光灯下,引起了关注。

中国大陆也是对中文维基百科进行研究最多的地区之一。使用华艺线上图书馆检索“维基百科”,仅有19篇台湾文献,而中国大陆的文献已有529篇。2019年后出版的文献中,中国大陆有10篇,而台湾仅有1篇。Google学术搜索也显示出类似简体中文文献和繁体中文文献数量比的结果,但此结果指示地区的能力有限。不知道台湾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否就放过了维基百科这头大象?至少现在看来,这头大象在台湾引起的震动远比在大陆大得多,也难怪台湾的编者会反客为主,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在不断渗透维基百科。或许,维基百科本身就是最大的渗透罢了。

不过,中国大陆的政府却不支持这样的渗透——自封禁维基百科以来,解禁的声音也没停止过。但是,似乎一些港台人士更喜欢嘲讽这种努力。例如《香港网络大典》至今还有着满满的对Shizhao解禁努力的嘲讽。近期引起关注的一篇文章则是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》,以下简称《机遇与挑战》。文章发布在上海社科院下的刊物《社会科学》杂志上,由一名身处中国大陆的教授和在UC Berkley的访问学者共同完成,从政策建议的角度,提出了鼓励民间参与维基百科编辑的建议。

一如社科类论文写作的传统开场,文章以文献综述的形式介绍了其研究对象——维基百科。首先,文章认为维基百科已经超越了CNN、BBC等传统媒体,成为各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。接着,文章阐述了维基百科的特点,并引述了“集体的自我监控作用”等大陆学者的理论成果。随后,文章进入正题,谈论全球政治、经济霸权和条目编写之间的相互影响。

让我们我们仔细看看这篇文章对前人研究的概括:Rubira & Gil-Egui等人透过对全球化这一条目的计算机分析,认为编写条目是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。这点虽然不至于非常显然,但也早也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。黄顺铭、李红涛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,讲述了对“南京大屠杀”条目的研究,展现了不同社群如何写作与争夺历史事件的构建。张之杰则在另一篇2015年对航天单位条目的研究中建议政府“充分利用维基百科平台,采取积极开放态度,攻占科学传播制高点”。基于种种纷争,作者认为维基百科也已经算是对外宣传的阵地之一。

《机遇与挑战》一文作者认为政府应当“利用”维基百科,或许有读者会跳起来说这是违规操作。但且听作者自己是如何解释的。作者举了第一个例子是进出口博览会的英文介绍过于欠缺,和会议的规模及重要性完全背离。第二个例子则是计划生育,作者批评西方媒体负面报道计划生育,加深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,因此维基百科可以成为消除刻板印象的平台。第三个例子则谈到“中国梦”,文章指责西方媒体将其内涵片面化,并提及中国与邻国紧张关系,但如果直接编写“中国梦”可以避免西方媒体转述时造成的不准确。第四个例子是英文维基百科“中国龙”条目,在这一条目的编写中,中国网民不断发声以将之与西方的“dragon”相区分,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。

这些论证倒还算有力,大概只有那些没读过文献断章取义的人,才会把这些事情解读为渗透或者有偿编辑。

最后,文章罗列了目前中国声音在维基百科上的障碍,包括:维基百科在关于中国的条目中有偏见,对中国的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偏负面,涉华议题在多语种维基百科中缺乏系统性整理与维护,维基百科社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亲华网络编辑,传统单向的对外传播话语无法适应维基百科社区。因应这些障碍,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:

  1. 研制出一套既符合国际话语规则,又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的对外传播话语策略
  2. 鼓励并培养中国网民成为有影响力的维基百科平台编辑
  3. 培育并鼓励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维基百科平台编辑活动

以上的建议,只不过强调了遵守规则、积极参与,也未涉及有偿编辑。

《求闻》编译组8月9日发自浙江